穴位,常用,治法,患者,隔日

提問: 顳頜關節炎怎么治 問題補充: 医师解答: 一、體針  取穴  常用穴:下關、嚼中、聽宮。  備用穴:通里、太陽、足三里、合谷。  嚼中穴位置:下關穴與頰車穴連線之中點。  治法  以常用穴為主,酌取備用穴,每次選3~4穴。患者取臥位或坐位,先直刺入,用輕微的手法捻轉提插,至得氣后,即以中強刺激,作平補平瀉手法1~2分鐘,使針感強烈。留針30分鐘,每5~10分鐘行針1次,手法同上。去針后,再在壓痛明顯處按摩1~3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二、體針  取穴  常用穴:外關、耳門、頰車。  備用穴:合谷。  治法  常用穴按損傷情況選取。翼外肌功能亢進或/和痙攣及其合并關節后區損傷者,取同側外關;關節后區損傷取耳門穴;翼內肌痙攣取頰車穴。另外配合谷。快速進針,得氣后給予中強刺激,同時令患者活動患部,留針3~5分鐘,再作1次運針,取出。隔日1次,6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三、針灸  取穴  常用穴:聽宮、聽會、下關、阿是穴、頰車。  備用穴:肝俞、腎俞、足三里、合谷。  阿是穴位置:病損局部。  治法  每次取常用穴2~3穴,酌加備用穴1~2穴。以28號1.5~2寸毫針,進針得氣后施平補平瀉法。然后留針,用1寸長之艾條段置于常用穴之針柄上,從下端點燃,燃完為止,如患者覺太燙,可在下方置一硬紙片。阿是穴不針,用艾條1根,燃著后作雀啄或回旋灸法,每次4~5分鐘,局部潮紅為宜。每次留針15~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停治4~5日,繼續下一療程。四、電針  .取穴:  常用穴:①上關、耳門、翳風;②下關、聽宮、頰車。  備用穴:合谷。患側肌萎縮加足三里、內關;病久患側頜面隆起加地倉、大迎;伴頭痛,加太陽、頭維、率谷。  治法  常用穴每次取1組,均針患處,備用穴一般取雙合谷,據癥酌加。針刺得氣后,接通電針儀,面部穴接陰極,肢體穴接陽極,亦可上部穴接陽極,下部穴接陰極。電壓8~12伏,用疏密波,電流強度宜逐漸由弱至強,以患者可忍受為度。如因偏咀嚼久引起頜面部兩側不對稱,即患側頜面隆起者,可先重瀉合谷后,再通電刺激。通電時間為10~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間歇3日后再繼續下一療程。五、穴位激光照射:  取穴  下關、合谷。  治法  以小功率氦氖激光治療儀進行照射,2穴均取。光源距照射穴區距離為70~80厘米,垂直照射,劑量多用8毫伏,少數可加至10毫伏。每穴照射8~10分鐘。每日1次,10日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六、耳針  取穴  常用穴:顳頜點。  備用穴:面頰、上頜、下頜、三焦、肝、膽。  顳頜點位置:位于對耳屏處耳軟骨彎曲部的外緣突出點,相當于《耳穴國際標準化方案》之對屏尖區。  治法  一般僅取常用穴,如效不顯,酌加備用穴。探得敏感點后用30號5分針,直刺進針,即有明顯疼痛,疼痛愈明顯,效果愈好,如無疼痛感,可在原位提針,使針尖略移位,直至探索到疼痛點為止。針刺病痛一側,如兩側疼痛,可針雙側。留針20分鐘,中間捻針1次,強度以各人耐受情況決定。亦可以用0.7×0.7厘米正方形小膠布,內置王不留行籽或磁珠一粒,貼于該穴,即行按壓,患者感覺明顯疼痛為佳,無疼痛,可在原位作前、后、上、下移動,探索到疼痛為止,按壓時間15~20分鐘。據病痛情況取一側或兩側。備用穴每次取3~4穴,用上述耳穴壓丸法。耳針和壓丸均為隔2日1次,3次為一療程。七、穴位埋針  取穴  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為壓痛點,多在髁狀突外側。  治法  選34號5毫米長之皮內針,局部消毒后,將其刺入阿是穴,用膠布固定,并作按壓,使之有明顯酸脹感。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1~2次,每周換埋2次,3次為一療程。八、藥罐  取穴  下關、頰車。  治法  每次取1穴拔罐。操作:將藥酒5毫升,倒入去底磨平之青霉素樣式瓶中,再倒置于穴位上。底邊緣,可先用凡士林涂拭,以便與此膚密切接觸。然后用射器抽去瓶中空氣,使成負壓,吸附于穴位,并使藥液完全與皮膚觸,留罐20分鐘。隔日1次,穴位輪用,10次為一療程。  藥酒制備:伸筋草60克、鉆地風60克、威靈仙60克、三七30克、木瓜120克,在白酒約2500毫升中浸泡2個月后備用。九、藥罐  取穴  常用穴:上關、下關、頰車、大迎、天牖、脈、翳風、阿是穴。  治法  藥物:防風、荊芥、川烏、蒼術、甘草、紫蘇、獨活、桂枝、秦艽、草烏、川椒、牛膝、羌活、麻黃、威靈仙、川芎各15克、紅花6克、蘄艾60克。  操作:每次取2~3穴,痛點必取。先將上藥裝入布口袋中,放入鍋內煮沸后,再放入竹罐煮沸3~4分鐘。令患者取坐位,醫者用筷子或長鑷子將煮沸的罐具取出,用干熱手巾墊手握住,將水甩干后,立即扣在穴位上,即可吸住。邊撈邊拔,直至竹罐拔完所選穴。留罐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一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十、指針  取穴  常用穴:阿是穴。  備用穴:下關、頰車、翳風、完骨、風池、合谷。  治法  令患者側臥或坐位,在患處涂以少許松節油或液體石蠟,醫者用80~110次/分的頻率依次點揉下關、頰車、翳風、完骨、風池、合谷;繼以一手拇指指腹固定于阿是穴,另一手拇指腹側順著咀嚼肌群肌纖維走行方向來回擰順動作。指壓強度以患者能承受為宜,反復擰順5分鐘后再重復點壓以上穴位。每次1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十一、穴位注射  取穴  常用穴:下關、聽宮。  備用穴:合谷、三間、內庭。  治法  藥液:復方當歸注射液。每次選一側常用穴,執筆式持注射器刺入穴位,進針深度5分至1寸,上下提插,得氣后推進藥液0.5毫升。余穴用毫針刺,進針1~1.5寸,據癥用補瀉法,留針15~20分鐘。常用穴可交替注射,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yaeero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