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也是,化生,生理,先天

提問: “天癸”在中醫里的含義 問題補充: “天癸”在中醫里的含義,請回答的具體點。2009-07-27 13:37 愿聞其詳。貓貓講述很好。 医师解答: 老師: 天癸,為腎精所化生,當人體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青春時期,腎精充盛到一定程度時所產生的一種物質,具有促進機體性腺發育成熟和維持生殖機能的作用。“天”表示自然,也就是先天的意思。“癸”在十天干中屬水,此處代表腎精。天癸雖生于腎精,卻不完全等同于腎精。天癸作用于女子胞,使女子胞發生月經,并維持生殖機能。人生之初,腎精尚未充盛,其主要功能是促進機體生長發育,而不能產生天癸,所以也不具有生殖功能。到了青春時期,腎精充盛,產生天癸,作用于女子胞,則能發生月經,始有生殖功能。進入老年時期以后,腎精漸衰,天癸的產生也漸少,甚至完全衰竭,女子胞失去天癸的作用,月經停止來潮,生殖機能喪失。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清代唐宗海在《血證論·經血》中說:“天癸者,謂先天腎中之動氣,化生癸水;至者,謂至于胞中也。”都說明了天癸的“至”與“竭”,既與腎中精氣盛衰密切相關,又是月經來潮的前提條件,也是生殖器官發育成熟與生殖機能退化的主要成因。由此可見,腎精——天癸是決定女子胞發生月經與孕育胎兒的先決條件。關于生命的來源,第一個重要的,是從陰陽的法則才有這個生命。女性的生命,“二七而天癸至”,十四歲第一次月經來。這一篇里頭講的這些,你們要自己看,如果像國文老師一句一句講,三年也講不完。女人第一次月經是二七十四歲,七年一個轉變。七七四十九歲月經斷了,現在叫更年期。那么這里有個問題,甚么叫天癸?這兩個字注意哦!男人呢?男人以八來計算,“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男人十六歲才開始發育,變成真正的童子了。后來我才知道,男子二八十六歲才開始發育,這也是屬于天癸的道理。 現在有兩個問題,這個問題提出來很嚴重了,第一什么叫天癸?注意這個癸字,是中國的天文科學來的。我們天文有十個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個十天干,算命的都會。中國上古的科學發達,大概是上一個人類留下來的,科學發達到最高點時,把最復雜的東西濃縮用一個字代表。 壬癸在五行里屬水。什么又叫五行呢?天地間星球的轉動中,有五個星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與我們有絕對的關系,在互相放射,互相影響。壬癸兩個字是屬水,水氣還沒有成形叫壬水,等于蒸汽沒有變成水叫壬水,癸水是成形的水。這要懂得陰陽、上古的科學了。所以看《黃帝內經》一般都不了解,只曉得天癸代表月經。其實是整個身上的激素變成月經下來,已經是成形的水了,就是癸水。所以癸字是這樣來的。你們年輕人研究醫學,研究生命科學,要注意這個書上很多的東西。 女七男八 從一到九 第二個問題,生命為什么女人以七歲為代表,男人以八歲為代表?男人有沒有更年期啊?七八五十六歲,一樣有更年期,現在醫學也曉得。 所以講到男性、女性的更年期,這是科學,為什么是七同八?我們《黃帝內經》說的還不夠呢!今天研究生命醫學,做科學研究,還必須要了解其他有關的資訊。這個數字是道家和佛家采用的同樣觀念,扯到了《易經》,也扯到老子了。老子告訴我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個問題大了,學數理的要注意了,天地萬物只有一,沒有二,所謂二是兩個一,三是三個一。所以我們讀中國書,假使算八字的,我的命運到陽九之數,一、三、五、七、九,到了極點,十是另外一個一。所以你看文天祥的<正氣歌>,“嗟予遘陽九”,他說我的命運要結束了,國家亡了,一定是要碰到陽九之數,無路可走,只有做忠臣了。所以他的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把自己的精神留給歷史,這是文天祥的名詩。 現在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個數,其中的學問很大,道家最后來一個問題,就是一以前是什么?如果拿數理哲學來講,什么是零?零不是沒有東西哦,畫一個圓圈,零是代表無量數,不可知數,無窮數,它是有的,也是空的。 這個數學的零,道家把它畫一個圖,這個零的圖,里頭又分陰陽,就是太極圖。陽是一個看得見的現象;陰的這一面,等于研究天文宇宙,有陰暗不可知的一面。現在科學已經曉得,我們這個宇宙有陰暗面,就是說不可知的很多。那么我們把零代表了這個宇宙,這就牽涉到《易經》數理學同五行了。再參考佛學中有關印度的醫術,中醫把脈判斷陰陽,印度看不看脈呢?先不談現在科學,他們也看脈,叫氣脈輪。我們講的十二經脈,六陰六陽,印度講三脈七輪。印度醫學也有幾千年的發展,所以現在講西藏的醫術就知道,藏醫看脈的理論是來自印度,是從三脈七輪來的。 自《內經》問世以來,“天癸”為何物,一直以來是眾多醫學家及醫務工作者急待想搞明白的問題,但眾多醫家的論證和認識基本基于《內經》成書以后的歷史著作為觀點來陳述的,所以可能存在認識上的限制,所以有必要從《內經》成書以前探溯有關與天癸相關聯的知識及與現代中醫理論體系的關系加以闡述,重新認識“天癸”的物質性。 天癸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物質自《黃帝內經》問世以來,“天癸”一詞一直是后世醫家爭論的話題,也是歷代紛說,莫衷不一。繼第二屆國際中醫男科學術大會諸位教授在論述“天癸”為何物以來,思考良久,也談一下近年來我對“天癸”的幾點認識,以期共勉、批評、指正。 1、 來源歷史:源自二千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中的《上古天真論》。原文為:“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歧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這段文字源自歧伯與黃帝的一段對話。黃帝向歧伯求問,講人到老年而不能再生子,是因為臟器的功能衰退了,還是因為天數運轉的必然規律?要歧伯作答。歧伯圍繞生子和人體發育的生理及空間規律給予了一番解答,闡述了人體隨天數而變化的規律,揭示了男女從出生經青春發育成熟到年老形壞,不能生子的生理過程,同時闡述了天癸與五臟六腑之間的微妙關系。經文中五處出現天癸。提到天癸至,天癸竭,天癸盡。對男女不同的特征提出了各自的標志物:女性:腎氣(盛、平均)、齒(更、真牙)、發(長、極、附、白)、天癸(至、竭、任脈(通、虛)、太沖脈(盛、衰少)、三陽脈(衰于上)、筋骨(堅、形壞)、月事、地道、面(始焦、皆焦)、子(有子、無子)形體(盛壯、壞)13項。男性:腎氣(實、盛、平均、衰)、齒(更、長極、槁、去)、發(長、墜、白、去)、天癸(至、竭)、精氣(溢瀉、少)、有子、肝氣、筋骨(勁強、隆盛、不能動)、肌肉(滿壯、形體皆極)、陽氣衰竭、面(始焦、皆焦、形壞)等11項標記。兩性共通的有:腎氣、齒、發、天癸、面、筋骨、形體、有子8種。共通闡明了男性與女性在生理上的共性特征。兩性各殊的有:女:任脈、太沖、三陽脈、月事、地道5種。       男:精氣、筋骨隆盛。肌肉滿壯3種。各殊闡明了男性與女性在形體及生殖、生理、解剖上的特異特征。這就為天癸一詞的歷史來源。2、 字數的衍變蘊義:古人對自然界講究天一合一觀,以天人合一觀分化陰陽五行之天數理論。直至后期的分化使中醫理論體系日趨成熟。古人對自然界認為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火為陽,水為陰;腑為陽,臟為陰;后天之精為陽,先天之精為陰。天有日月星辰,寒暑四季。地有山川草木,金土生靈。人的生老病死,萬物的生榮枯衰是自然現象,也是一個天數的衍義過程。為了描述記錄與總結認識,先輩們就創造了文字。早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就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用以記日數。十日一旬,一日一字,因為記錄天時,所以叫天干。共十位,所以又叫十天干。經文中所說的天癸中的癸,與十天干的“癸”有密切聯系。這十個字概括了萬物的生長過程。甲為陽木,為嫩芽出生,在腑為膽;乙為陰木,萬物漸生,在臟為肝;丙為陽火,生長蓬勃,在腑為小腸;丁火為陰火,成長壯大,在臟為心;戊為陽土,越發茂盛,收納自如,潛化生機,在腑為胃;己為陰土,盛熟之極,潛化轉移,在臟為脾;庚為陽金,果實收斂,損其有余,生命潛藏更換,在腑為大腸;辛為陰金,成熟辛殺,更新生機,復歸其位,在臟為肺;壬為陽水,妊養新的生命,胎養之意,在腑為膀胱;癸為揆度下一代生命,生息已具,宿根待發,在臟為腎。以上是古人用最直接的自然觀得出的經驗總結。這里的“癸”在自然中是萬物生發榮枯的規律,而在人體生理上講是五臟六腑之精氣經過一輪運化后集結于“腎”,為生命的再造作準備。但五臟六腑與天數又是如何運化的呢,古人發現這十天干的自然觀仍不能更詳細更準確地描述出其微妙變化,又發明了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為陽,地支為陰,地支內又蘊含了天干在自然與人體的更細更微妙的變化規律。這使陰陽五行的分化更細更能反映萬物發展和人體五臟六腑及經絡的天人合一觀。子為陽水,其時為23:00-1:00,其腑為膀胱,其藏干為壬、癸;丑為陰土,其時為1:00-3:00,其臟為脾,其藏干為癸、辛、己;寅為陽木,其時為3:00-5:00,其腑為膽,其藏干為戊、丙、甲;卯為陰木,其時為5:00-7:00,其臟為肝,其藏干為甲、乙;辰為陽土,其時為7:00-9:00,其腑為胃,其藏干為乙、癸、戊;巳為陰火,其時為9:00-11:00,其臟為心,其藏干為戊、庚、丙;午為陽火,其時為11:00-13:00,其腑為小腸,其藏干為丙、己、丁;未為陰土,其時為13:00-15:00,其臟為脾,其藏干為丁、乙、己;申為陽金,其時為15:00-17:00,其腑為大腸,其藏干為己、戊、壬、庚;酉為陰金,其時為17:00-19:00,其臟為肺,其藏干為庚、辛;戌為陽土,其時為19:00-21:00,其腑為胃,其藏干為辛、丁、戊;亥為陰水,其時為21:00-23:00,其臟為腎,其藏干為戊、甲、壬。這些都為后世中醫理論的五臟經絡學說及臟腑經絡之間相互相生相克制化的理論奠定了基礎。其象一張無形交織而又有一定規律可循的“網”,說明了人體是一個復雜的“小宇宙”。“癸”與十二地支的“子”、“亥”關系最為直接,其次于“丑”、“辰”。從上可以看出,“天”為天數,“癸”為依負“腎”臟的一種先天物質,它與其臟腑的關系又密不可分。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合,復生六十甲子,六十甲子配八卦九宮,又生一百八十年天數時令運轉軌跡,使古人對人體的巨系統認識的更加明細,《內經》的各類學說也就由此而生了。從文字上講,“天癸”,“天”為陽,“癸”為陰。古人從遠古論天癸,所以從八卦看,天為乾卦,為六十四卦之首,為西北,為天門,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全卦陽爻,也指一陽復始,也代指生命的開始。癸為陰,代表生命開始需要的能源,其在陰面,故為陰。但其卦在坎,坎為陽卦,爻中兩陰一陽,含有元陽,代指先天之腎精,坎卦屬水,為北,為萬物生發本源蘊育能量,富含水的所有特性,蓄機待發。所以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張志聰說:“天癸,天一所生之水也”。伏羲時代,河圖理數及后來《系辭》記載:“天一生水,地六合之”,六即為坎卦。由此也證明了天癸為先天的一種精華物質,但必依賴“后天之精”的培育和充養,才能充分發揮其生理效應;“后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賴“先天之精”的動力資助。二者相輔相成,在腎中密切結合而組成腎中精氣。腎中精氣的主要生理效應是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和具備生殖能力。古人的文字很有深義,往往一字后面含有多義或代指某物。在經文中提到七,女子中提到的七在八卦中為兌卦,兌為少女,以指女性身體中天癸的生理特性,以取女象代指之意。在丈夫(稱丈夫而不稱男子,可能與當時社會背景及育祠有關)中提到八,八在八卦中為艮卦,艮為少男,以指男性身體中天癸的生理特性,以指男象代指之意。經中女子一七,二七……七七,丈夫一八,二八……八八,其中七、八是古人以八卦配人體,同時也闡述了女性與男性不同的生理和天數特征。古人認為人一生來,天癸也就有了,人的先天的“癸”相對圓滿,象六十四卦滿盈一樣,而當二七,二八時,先天與后天的天數結合規律,使天癸之象出現,同時也是在以每七,八年的速度遞減一層,當女性行至陰中至陰,男性陽中至陽時,天癸也即耗竭。此處的七,八,也是一種天數時令,代指時間,不是絕對的七年八年。也說明“天癸”與天數時令有很大關系。3、 歷代天癸說:自《黃帝內經》提出天癸以后,歷代注家頗多,如張介賓、王冰、吳崑、高世栻等。對天癸的認識總結分為三種:①天癸是一種先天精微物質;②天癸是精血以外的另一種物質;③天癸是精血。總之都認為是一種與腎及生殖有密切關系的精微物質。早在很久以前的萬古丹經之王《周易參同契》一書,不僅是先輩們的修行證義,更是一本遠古中醫體系的深奧譯注,而非山中燒煉之談,不過在一定歷史時期確為化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其開篇即講:“乾坤者,易之門戶,坎離匡郭,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tuo)龠(yue),覆冒陰陽之道,猶工御者,準繩墨,執銜轡,正規矩,隨軌轍,處中以制外,數在律歷紀(天數)。”乾坤兩卦,指天地生兩儀,代指天地間的陰陽二氣,加上坎離,為兩儀生四象,四象又復生八卦。所謂牝(雌性)牡(雄性),是指對偶,其中四卦,應當有兩對陰陽。一對是先天之陰陽,元神與元精,另一對是后天之陰陽,魂與魄。天地交媾,當有元性,父母交合,當有性命,兩相為大小天地,其合之鈕在性,于其中溝通。元性受制于后天肉體,分而居之于心腎,上藏陰名為元神,下立陽名為元精,乾(胸)得陰爻而主化為離(心火),坤(腹)得陽爻主之為坎(腎水)。此兩對陰陽尤如古代的冶煉之鼓風器具,先天的乾坤就象鼓風器,后天的坎離就象送風管,此消彼長。以上闡述了藏象學說的遠古由來。由此看出,元神入心主神明,元精入腎主能源。元精即為一種先天精微物質,也是人體的一種原始精華。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生之本也”。《靈樞·本神》也說:“生之來,謂之精”。中醫理論都認為腎藏精,腎分“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和“生殖之精”。這是歷代醫家所公認的,后兩者在認識和理解上歷代醫家也基本相同。“后天之精”是出生以后,來源于攝入的飲食物,通過脾胃運化功能而生發的水谷之精氣,以及臟腑生理活動中化生的精氣通過代謝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于腎,故《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此點,也說明了“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的相互依存性。而認識差異上總在“先天之精”上,“先天之精”與“天癸”究為何物?是認識理解上的不同?還是本為一物?4、 天癸與父母的關系:《類經》說:“天癸者人之未生,則此氣蘊于父母”。張介賓《質疑錄》謂:“人之未生,此氣蘊于父母,謂之先天元氣;既生之后,此氣化于吾身,謂之后天元氣”。是說人在未生前,天癸精微物質潛蘊于父母,胚胎形成后,始有先天元氣(元性);出生后,此氣化于身(能源之本),謂之后天元氣(元精)。這里闡述了遺傳學問題,提出天癸的質和量與父母的精血有密切關系。當父母的精血正常時,元性啟動、分化,天癸精微物質(元精)與后天之精有機結合逐漸充盈,積蓄到一定量及天數時令到來時,顯示其形和生理作用。反之,若存在質量問題,元性將無以啟動,無以分化,臨床上出現死胎、怪胎、及流產癥象。如分化出現問題或天癸自體不足或異常,出生后則顯示為先天稟賦不足,外腎發育不良,性功能和生殖能力不全,甚至發生天宦之癥。希望對老師有幫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yaeero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